父亲生前借款未还,
刚成年的子女继承房产却陷入执行困境
——承载父亲遗愿的房产,
是否将因一笔陈年债务被法院拍卖?
关某能否在最后时刻
保住房产?
一起跟着《东极利剑》
看法院执行
如何实现法理与情理的双赢......
父亲离世留下债务 继承房产难保住
刚成年的关某没想到,父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不只是一套房子,还有一笔他毫不知情的债务。直到申请执行人郭某拿着生效判决书找上门,关某才得知父亲生前曾有一笔借款未还——根据法律规定,他作为遗产继承人,应在继承遗产价值范围内承担还款责任。因关某迟迟未履行,郭某向法院申请了强制执行。
执行法官立即展开调查,发现关某继承的房产是本案唯一可供执行的财产。考虑到关某刚步入社会、缺乏法律知识,法官并未直接启动拍卖程序,而是主动与他沟通,耐心讲解《民法典》相关规定,并结合典型案例说明拒不履行的后果。
渐渐地,关某放下抵触情绪,道出难处:刚工作没有积蓄,房子是父亲留下的唯一念想。为最大限度减少对他生活的影响,法官又多次联系郭某,转达关某的实际情况和还款意愿。经反复协调,郭某深受感动,同意减免部分利息,并放宽还款期限。
为确保债权实现,法院依法启动了房产评估程序。法官向关某释明:“评估是为了确定财产价值,若最终无法还款,拍卖是保障债权的最后途径,但法院也会依法保障你的合法权益。”这番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话,让关某理解了法律的严肃与司法的善意。他积极向亲友筹措资金,终于在2025年10月9日拍卖截止前凑齐全部款项,当场向郭某付清,案件顺利执结。
事后,郭某专程送来一面写有“公正执法 公道人心 廉洁高效 倾心为民”的锦旗;关某也打来电话,感谢法官既讲清法理、又体恤人情,让他感受到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。桦川法院在这起案件中,既坚守了司法底线,又注重化解矛盾,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,展现了新时代法院执行的力度与温度。